“口罩看似简单却也藏有学问,口罩一词已被广泛的用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历了许多观念的转换。由维基百科资料来看,口罩主要是为了避免飞沫飞出所佩戴,但是一般人认为口罩是为了避免吸入肮脏、寒冷或是有病菌空气,可以见得近年来口罩观念已有新的发展,口罩一词已逐渐形成新定义。”
口罩是如何发展而来?
医护人员给人的印象就是戴着口罩,目的在于避免飞沫影响病人。口罩正式在医学界开始采用,是在认知到空气中存在病菌之后。
♦ 1861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透过实验,确证空气中存在会使物质腐败的微生物。
♦ 1897 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鲁格,经由实验证明,医护人员在手术中对着创口交谈的行为可能引起伤口感染发炎。以此为基础,德国外科学家米库里兹,同年1897年率先提出:医务人员施行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又被称为「米库里兹氏口罩(Mikulicz′s mask)」,是西医学史文献中口罩出现的首例。从此「脸上戴着口罩」成了医护人员的标准形象。
♦ 1897 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在口罩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之缺点。
♦ 1899 年,一位法国人做了一种五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就行了。不久,又有人在口罩两边缝上带子,系在头部或挂在两耳上,这已与现代口罩基本相近了。现代医用口罩概念就是将阻挡飞沫的材质绑在头部或挂在两耳上,阻挡医护人员产生的飞沫影响病患。
同样,人类也因需要避免吸入肮脏空气而发展出「口罩」概念,只是过去不称为「口罩」
比如一般人闻到恶臭或是看到腐烂的动物都会掩鼻而过,希望透过手挡住恶臭不要被吸入,也有人用衣袖、或拿起手巾掩鼻,用衣袖手巾也许就是口罩概念,只是若您在工作时,不可能逃避,也不可能不用手工作。
防毒面具怎么发展出来?
为避免吸入肮脏空气所使用的防护具在维基百科资料定义为「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的发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导入之生物战与化学战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于 1915 年 4 月的伊普雷战役(Second Battle of Ypres)上使用了氯气,造成英法联军 5000 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此中毒而死,唯独野猪安然无恙。
经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本能地用嘴拱地,把长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下,泥土对毒气起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人们也由此受到了启发,采用猪嘴的外形,并仿造疏松的泥土采用多孔的物质来吸收、吸附毒剂。依此设计之防毒面具有二项影响效果之因素,吸附剂 ( 像舒松泥土的多孔物质 ) 及装吸附剂的罐子 ( 猪嘴的外型 ),空气经过猪嘴外型的罐子,被罐子内之物质吸附。
防毒面具的设计就是应用橡胶面体导引空气经过吸附剂而将毒气吸附,当吸附剂改成可挡住病菌灰尘的防尘滤材,防毒面具就可应用在防止生物病菌及灰尘,为避免误解,应用于防止灰尘之防毒面具就有人称为「防尘面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防尘滤材有明显进步,滤材更为轻便,更为柔软,因此发展出直接将滤材贴附在脸上的设计〈如简易型 N95 口罩〉,简化的设计很快就被广泛的选用,也发展出不同效果等级的口罩,不过这种设计无法提供非常高的防护效果,也仍无法应用在毒气的防护。这种将滤材质直接贴附在脸上设计的防护口罩,与医护使用之医用口罩使用方法类似,虽然目的不同,概念相同,一般人也逐渐混淆,也有人希望达到双重目的,既可防止飞沫飞出,也可避免吸入病菌,因此医用口罩与防护口罩逐渐的被混用,特别是 SARS 疫情后,医用与防护皆需的医护人员,医用口罩与简易型防尘防护口罩分别越来越模糊。
如何让口罩戴得更有效果,三项建议供您参考:
建议一:选用有质量之口罩
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当类型口罩,例如医护人员戴医用口罩、探病戴医用口罩、高风险选用高防护效果口罩、防止灰尘危害人体用 N95 口罩、防危害油性气胶环境用 P95 口罩、防一般灰尘用一般口罩。
建议二:慎选活性碳口罩
一般常识认为活性碳可吸附有机溶剂,厂商利用此观念「创造」出所谓「活性碳口罩」,事实上可能只是利用灰黑色材料让人联想到口罩内有活性碳,不过灰黑色的粒状物不一定是活性碳,即使是活性碳,薄薄一层口罩也不太可能添加太多的活性碳,世界上已有各种不同的简易型 N95 口罩,但仍未能成功发展出可有效挡住有机溶剂蒸气的简易型 N95 口罩,平面口罩当然也没有。根据实际测试数据,最好的添加活性碳简易型 N95口罩,大概 10 分钟就完全失效,佩戴失效的口罩完全没有阻挡有机溶剂蒸气,反而吸入在活性碳上之有机溶剂。当处在高浓度有机溶剂暴露环境时,应选用防毒面具。
建议三:正确戴口罩
口罩要能阻挡飞沫或灰尘,必须让呼吸的空气经过口罩,才能发挥口罩的效果,若是口罩没有戴好,吸入呼出的空气没有通过口罩,也就没有效果。戴好口罩,空气才会如我们所预期的经过口罩达到保护的目的。